
感謝您願意支持反迫遷連線,
加入「相挺反迫遷,捍衛居住權」的行列。
居住權是任何人都有和平、安全而有尊嚴地居住在某處的權利,於聯合國《經社文公約》第 11 條中已明確指出。居住人權保障的不僅是狹義的財產權,更重要的是確保每個人基本的居住需求獲得「適當」的滿足,且居住條件能不斷提升。
成立契機與期許
反迫遷連線於2012年成立,最初是由各種居住權議題組織共同創立的非正式交流平台,當時各團體因應2013年首次的兩公約國家人權報告國際審查,集結起來撰寫、倡議民間版本的影子報告。
在交流中,我們逐漸發覺:綜觀數十年來反迫遷運動的歷史,人才與知識出現嚴重斷層;每當新的迫遷案出現,居民與組織者就必須在急迫壓力下從頭學習一切;而當抗爭結束,運動者四散各處,寶貴的經驗也難以傳承。因此,原本就複雜的反迫遷議題難以持續發展,也難以獲得更普遍的社會支持,以對抗產官學結盟的開發霸權,扭轉發展至上的傳統觀念。
有鑑於此,反迫遷連線決定從鬆散的交流平台進一步組織化。2013年開始舉辦對外講座、課程、營隊,培訓志工,聲援、串聯全台各地自救會與專家學者,投入修法與倡議的工作。同時,我們也積極與其他國家的反迫遷組織交流,學習各國經驗。
長期而言,我們希望持續性地串連國內、外反迫遷團體與專業者,打造一個捍衛居住權的資源平台,並使居住權的保障,更全面地制度化。然而要達成這個目標,亟需您的支持。
穩定的資源,成長的基礎
反迫遷連線在2017年以前,一直是透過申請專案資助計畫,取得組織運作的基本費用。然而一直仰賴外部基金會的資源,不是長久之計。因此,自2017年開始,我們計畫成為財務獨立的組織,依靠社會大眾對我們工作的認同來生存,我們將定期將工作與財務報告上網,讓支持者得以檢視、持續監督。
這兩年來,因著許多朋友的支持,我們的秘書處有了一名專職的執行秘書,連線也持續進行修法倡議、個案諮詢、議題推廣及國際交流等工作,累積了不少階段性的經驗與成果。
然而,我們也面臨組織財務的瓶頸,在短期內不可能改善的情況下,經過2018年5月6日會員大會討論決議,我們將於7月4日起,暫停連線秘書處專職的聘用,並進行組織業務的重整。
即便如此,我們仍會在有限的資源下,持續進行修法倡議、個案諮詢、議題推廣及國際交流等工作。往後將由理監事(執委會)以義務方式繼續推動相關業務,並由兼職人員處理財務、募款等行政事宜。
由於我們的會務、業務會持續推動,仍須捐款收入支應例常運作所需之庶務支出(含兼職人事)以及必要之業務支出。同時我們也不放棄未來強化財源後,能重新評估擴大人力的可能性,因此仍需要大家持續的捐款支持。
謝謝您一路的支持與鼓勵,也期待您繼續與我們同行,共同為居住權的保障與落實而努力。
邀請您以每日10元小額支持,讓我們的力量更穩定!
-----
反迫遷連線第二屆執行委員會成員
田奇峯(桃園航空城反迫遷聯盟成員)
李宛真(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)
林子勤(桃園龜山反大湖重劃自救會成員)
林宛穎(紹興學程成員)
林彥彤(台灣人權促進會居住權倡議專員)
施逸翔(台灣人權促進會副秘書長)
徐亦甫(華光社區訪調小組成員)
陳虹穎(英國德倫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)
黃慧瑜(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)
楊宜靜(華光社區訪調小組成員)
楊品妏(前環境法律人協會專員)
戴秀雄(政大地政系專任助理教授)
秘書處
高蓁誼(執行秘書)